潍坊护理职业学院中医系
 
 学院首页 
 网站首页 
 系部概况 
 新闻动态 
 党的建设 
 学生工作 
 教学科研 
 产教融合 
 下载中心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动态>>工作动态>>正文
 

中国中医五千年发展大事年表

2023年06月05日 16:20  点击:[]

文字 图片
      传统中医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整,疗法独特,蕴藏丰富的实践经验。纵览历史发展进程,其医学基础早在二千年前已形成,历代医家继承前人知识,阐发其理论,使原有基础得到充实和发挥, 再结合各自的文化修养和医学经验,不断补充、创新,而形成现今的局面。总括来说,中医学的发展是以典籍注释为主导;利用前人奠定的基础为依据,将内容不断注释而逐步完善起来的。认识这些发展进程,可深入体会中医的贡献。
中国中医五千年发展大事年表

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04万年 — 公元前21世纪)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医药学与中华民族的源头一样历史久远。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我们的祖先生活、劳动、聚居在这里,用艰苦的劳动,聪明的才智,创造了包括医药卫生的知识与经验的灿烂的远古文化,编辑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连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

年代 人物 标题 事迹/成就


种植 原始人在采食过程中,开始自行有目的的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
原始社会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 药物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和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稈中,通过点滴经验的积累而逐渐总结得来的。在中国古代,有关药物起源的传说颇多,如《帝王世纪》载:“伏羲氏 ...
奴隶制社会时期
酒的发明和应用 据记载,酒的最初出现也是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的无意发现。洪荒时代,野果落地无人拾,温度相宜自然发酵,成为香味醇厚的汁水,于是地球上便有了酒。《粤西偶记》中,有这 ...
氏族公社时期
火的发现和使用 氏族公社时期发明了火,衍生熨法和灸法。


上古神兽——龙马 “龙马”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马。传说的龙马身高八尺五寸,长长的颈项,伟岸无比,头形像龙,生有翅翼,翼的边缘有一圈彩色鬓毛,引颈长啸,发出动听而和谐的声音。 ...


黄帝出世 传说中的中医药始祖。

黄帝  岐伯   岐黄论道 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


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 ...


五行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黄老、道家学说中,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


春播 下种的时机很重要,古人没有没有天气预报,没有现在的科学种植法,主要是靠节气和经验;育秧过早或过晚都不行。


夏种 夏季种植农作物。夏季南方农民会拔取秧田中的秧苗,进行插秧。


秋收 秋收是指秋季收获农作物。秋收作物是当年春夏和夏秋播种当年秋季收获的作物。


冬藏 冬藏,为冬季农家把收获之物贮藏起来。


巫术渗入 当时的治疗手段常渗入巫术
公元前5000年左右
陶器的发明与应用 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农业生产使中国人的祖先过上了比较固定的生活,客观上对陶器有了需求。人们为了提高生活的方便,提高生活质量,逐渐通过烧制粘土烧制出了陶器。陶器的制 ...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771年)

      夏商西周时期是原始医学的时代,在卜笙史料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医药卫生的内容,对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及其症状的描述比较直现具体,对病因、诊疗的经验有较多的积累,植物、动物、矿物及酒的药用、针灸、推拿、导引、汤液、外治的广泛应用,医学与哲学的交融,阴阳五行、整体观念、预防思想被引进医学 ...

年代 人物 标题 事迹/成就

大禹 大禹诞生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了中国版图为九州。因此,后人称他为大禹。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 ...


神龟 相传黄帝在创制奇门遁甲之前,得到了天书,而天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河图与洛书。在大禹治水时,又有一种神龟背负着另一张神秘的图浮出洛水,这就是洛书。相传就是由河图 ...
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 伊尹 伊尹制汤药 有资料记载中药汤剂创始人就是伊尹。相传伊尹很有学问,天文地理无所不通,最拿手的是用草药为人治病,药到病除,人称活神仙。
公元前1600年
根据甲骨文记载,中国人民已知讲究住宅、身体、饮食卫生,并应用石器、骨器、青铜等制作卫生和医疗用具。 根据甲骨文记载,中国人民已知讲究住宅、身体、饮食卫生,并应用石器、骨器、青铜等制作卫生和医疗用具。
公元前1121年
中国已知利用微生物和酶加工食品的技术 中国已知利用微生物和酶加工食品的技术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 ...


夏商农业 在夏商西周时期,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后来习称的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商和西周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蚌 ...


祈雨 祈雨,又叫求雨,是围绕着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巫术活动。是一种民间活动,是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中,渴望美好明天,创造美好生活的一 ...


周朝兴起 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 。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 ...


太任胎数 太任亦称大任,周室三母之一,王季(季历)之妻,周文王(姬昌)之母。太任是商朝末期贵族挚任氏的二女儿,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嫁给夫君季 ...


各方来朝 周文王时,扩大了西边的疆土,巩固了后方,然后全力向东方发展。周文王先在泾渭之间建立毕邑(陕西咸阳北阪),接着就渡过渭水,灭掉亲商的崇国(陕西户县东)。不久,就在 ...


文王八卦 《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两千多年来,它几乎一直居于“六经”或“十三经”之首的地位。对《易经》的诠释和发展又产生了诸子百家。而《易经》又是在文王八卦 ...


确立一整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 《周礼》记载了食医、疾医、疡医及兽医等医事制度,并有四时流行病和「五毒」之药。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是中国整个学术界呈现百家竞争荣的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中医药也在此时奠基成学,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逐渐趋于相当高度的专业化,药物方剂学已见雏形。《皇帝内经》及《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的问世,是中国医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标志,迄今仍有效指导着中医药学理论研讨和临床实践的重要典籍 ...

年代 人物 标题 事迹/成就
公元前656年 骊姬 晋·骊姬以“堇”(乌头)作为毒药使用 晋骊姬以“堇”(乌头)作为毒药使用。
公元前556
《左传》襄公17年有“国人逐瘈狗(疯狗)”的记载。 《左传》襄公17年有“国人逐瘈狗(疯狗)”的记载。
公元前541 医和 用 「六气致病说」来解释各种疾病的成因 秦医和侣:阴、阳、风、雨、晦、明六淫致病学说。,用 「六气致病说」来解释各种疾病的成因。
公元前522年
此时有疥和痁(久疟)病之记载 此时有疥和痁(久疟)病之记载
公元前500 扁鹊 中国第一位正式传记的医家,创立了中医诊断基础 中国第一位正式传记的医家,创立了中医诊断基础。
公元前407 扁鹊 扁鹊辨病 中国第一位正式传记的医家,创立望闻问切四诊脉法。
公元前400
「阴阳」及「五行学说」约于此时应用在医学上。 「阴阳」及「五行学说」约于此时应用在医学上。
公元前356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稷下学宫的存在,曾为当时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公元前215年 淳于意 淳于意《诊籍》 淳于意他的《诊籍》记载26个病案,是中国最早的病历记录。1972年发掘的马王堆汉墓女尸肌肤、内脏、脑均保存完整,说明当时已有相当先进的防腐技术。《淮南子记论训》 ...
春秋战国
小儿病 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这是最早关于儿科医生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
妇人病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医妇科学奠基时期,《皇帝内经》记载了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春秋战国 扁鹊 讳疾忌医 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


炼丹养生大兴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搞炼丹术的方士(早期道士的称谓)。方士们最初服食的“仙药”,有许多是草木药物,其实就是现今补品的前身。用这些草木药配制的丸散膏汤,服 ...


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艺术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 ...


文挚 战国时期,宋国国都商丘有一位名医名叫文挚,洞明医术。齐闵王患了疮病,派人请文挚到齐国诊治。文挚到了齐国,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大王的病肯定可以治好。但是,大王痊 ...

扁鹊 治虢太子 史料中记载,扁鹊曾以砭石弹刺奏武王面部痈肿,并“厉针砭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治疗治虢太子的“尸厥”,获得成功。

扁鹊  长桑君   长桑君授禁方 长桑君,战国时的神医。传说扁鹊与之交往甚密﹐事之唯谨﹐乃以禁方传扁鹊﹐又出药使扁鹊饮服﹐忽然不见。于是扁鹊视病尽见五脏症结﹐遂以精通医术闻名当世。

医和 六气致病 医和用「六气致病说」来解释各种疾病的成因。


医和 医和,春秋时秦国良医。医为职业, 和是名字。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晋平公生病,向秦国求医。秦景公派医和去给他治病。诊病以后,医和对他说:“你的病不能治了 ...
战国后期
行气玉佩铭 《行气玉佩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古代气功文物,现藏天津博物馆。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


马王堆医术 1972年初至1974年初,中国考古工作者相继对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几千件珍贵文物,其中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 ...
战国末期 医缓 病入膏肓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一个传说,春秋时期,医生缓给晋景公治病的故事,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1年 — 220年)

      秦汉史中医药理论体条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医学家以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并运用战国时期形成的阴阳五行学说,促使医学与哲学的高度一体化,造就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张仲景《伤末杂病论》确立了四诊、八纲、脏腑、经络、三国、八法等辨证论的基本理论。开各科临床医学辩证论恰之先河,以伤寒、杂病和外科、妇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

年代 人物 标题 事迹/成就
公元前581年
中国已广泛应用针灸疗法 中国已广泛应用针灸疗法
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  徐福   徐福求仙药 徐福,字君房,是秦朝著名方士,道家名人、曾担任秦始皇的御医,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于是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 ...
约公元前215年 淳于意 仓公著诊籍 《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公元前140 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 开拓丝绸之路,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公元前140年 汉代居民 讲究个人卫生,收拾痰涎,已用唾壶 讲究个人卫生,收拾痰涎,已用唾壶
公元前117年 汉代居民 开始描述消渴病(糖尿病)。 开始描述消渴病(糖尿病)。
公元前100 张衡 张衡作《温泉赋》 张衡作《温泉赋》。记述矿泉治病。
公元前71年
此时有女医、乳医。 此时有女医、乳医。
公元前32年
饮茶之说,约始于此时。 饮茶之说,约始于此时。
公元前26 李柱国 侍医李柱国校方技书 侍医李柱国校方技书,有医经7部,经方11部。
公元前12年
包药用纸之始 籍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是迄今考古发掘到的包药用纸之始。
公元2年 汉政府 公立时疫医院 民疾疫者,舍空邸第医药——为公立时疫医院之滥觞。
16年 汉政府 量度脏腑以为医用 王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作人体解剖,量度脏腑以为医用。
26年 汉政府 置太医令,掌诸医 置太医令,掌诸医。下设员医二百九十三人,员官十九人。另设药丞、主药、方丞、主方各一人。
27年
《论衡·解除篇》提出蚤、虱有吸血之害 《论衡解除篇》提出蚤、虱有吸血之害
44年
疟疾传至中原 马援在交趾,军吏经瘴疫死者十之四五,自此将疟疾传至中原。
127年
炼制外科用药 以瓦罐置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其中,烧之之升华法,炼制外科用药。
148年 汉政府 中国与阿拉伯医药发生关系之始 安息王子安清(世高)来中国,为史籍中记载中国与阿拉伯医药发生关系之始。
150年 梁冀 梁冀卖牛黄牟利 梁冀卖牛黄牟利,说明当时医生已利用牛、马之胆结石为药。
约公元150 张仲景 坐堂行医 坐堂医,是指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起源于汉代名医张仲景行医的典故。 汉献帝建安中期,张仲景任长沙太守,当时长沙连年流行瘟疫,每年都死很多 ...
162年
庵卢乃野战病院之始 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之三四,皇甫规亲入庵卢巡视。庵卢乃野战病院之始。
186年 毕岚 毕岚创造翻车渴乌(洒水车)用洒南北郊路 毕岚创造翻车渴乌(洒水车)用洒南北郊路
190 扁鹊 《难经》约成于此时 《难经》约成于此时。该书对人体解剖等作了相当精确的描述。简牍《治百病方》成书(甘肃武威汉墓出土)。
190年 华佗 华佗开创中药麻醉法 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剂,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 ...
196年
已记述“眼角睑缘结膜炎” 已记述“眼角睑缘结膜炎”
约公元205年 华佗 狱焚青囊 《青囊书》为华佗所著医书.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华佗倾毕生经历所作之书为《青囊书》。此书将华佗的毕生心血、行医经验一一记载,但传说由于徒弟保护不利,此书最终被 ...
约公元210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公元210年 张仲景 辨证论治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 ...
先秦时代
香道香具香婆 中国香文化发源于先秦时代,在春秋战国逐渐成形。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佛教的传入、以及魏晋的文化流通,中国的香药种类也随着东西方的文化以及物种交流丰富了起来。以各种香 ...
秦朝 秦政府 秦设厉人坊以收容麻疯病人 秦始皇令方士献仙人不死之药,炼丹术兴起。秦阿房宫设浴池、冰库,并有十分坚固的直径约60公分的管道组成下水道。秦设厉人坊以收容麻疯病人。
先秦至汉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中药学参考文献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 简帛医书有《五十二病方》,约成书于这一时期,《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中药学参考文献,内容显示当时已有中药复方配伍理论。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医疗培训制度 师徒相授乃是当时主要教育培训制度,但开始以考试制度来筛选医师。
汉代
读书养生 到了汉代,文学又开始兴起,先秦之世,北方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汉文诗歌总集,收集了春秋以前黄河流域及长江以北的江汉流域的诗歌305篇。
西汉早期
马王堆汉墓出土引导图 《导引图》是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现存最早的一卷道家保健运动的工笔彩色帛画,为西汉早期作品。
西汉 义妁 应诏侍医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因医术高超被召入宫,专为皇太后治病。是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 ...
西汉
情志养生 秦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堪称中国养生文化繁荣的鼎盛期。在西汉产生的众多养生诸作中,最令世人瞩目的要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涉及的养生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调摄精 ...
东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 ...
东汉
药物养生 东汉以后,在《黄帝内经》的引导和带动下,中医养生学日趋繁荣。 张仲景在《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提出了若干具体养生原则,即“不令邪气干忤经络”、“导引、 ...

华佗 兼通各科 华佗在医药学术上兼通各科,尤以外科为最负盛名。

华佗 剖腹截肠 《后汉书 华佗传》记载华佗的医案有数十则,皆具体地反映了华佗高明的诊疗医术,成功地应用麻沸散麻醉病人而进行腹部手术,此时世界其它国家的外科麻醉术尚处于摸索阶段。

华佗 刮骨疗毒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描写,讲的是关羽在襄阳之战时右臂为魏军毒箭所中。后来,伤口渐渐肿大,十分疼痛,不能动弹。华佗为关羽剖臂刮骨, ...

张仲景 自缢急救 张仲景就在《金匮要略》中记录了心肺复苏的案例,并且针对不同的猝死有不同的复苏方法。抢救自缢者,张仲景的抢救措施是先“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卧之”。什么意思呢? ...

涪翁 针经 涪翁所著《针经》,,中国传统医学重要著作之一,涪翁乃是治病以针刺见长,其时代又远在华佗之前,因此,他也是继扁鹊、仓公之后,最先见于正式文献记载的一位针灸先贤。

涪翁 诊脉法 涪翁所著《诊脉法》,现已失传。


悬壶济世 悬壶济世是颂誉医者道者救人于病痛的一个词语。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世人称之,便有悬壶济世之说。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


嘉峪关 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的美称。


音乐养生 《列子汤问》中的“薛谭学讴”一事,所呈现秦的声乐艺术表现以及民间声乐的教与学,也反映出秦国多样的艺术表现。而《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百里奚逝世后,秦人以停止平日里 ...


三国两晋南北(公元220年 — 581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财局动荡多变,学术上各学派学说相斥相容,交错互动,医学自为地按医疗需求和技术特长别类分科。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手术和麻醉、伤科、养生保健等方面成就卓著。医药典籍的注释整理,官办医学教育的出现,中外医药的进一步交流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检验。须着重提出的是,该时代在传承发展基础上,涌现了若干有关医学分科内容的专著 ...

年代 人物 标题 事迹/成就
前12世纪―前473年
吴国 吴国(前12世纪―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 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 ...
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
魏国 魏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 ...
215年—282年 皇甫谧 辞官借帝书 皇甫谧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晋武帝时累征不就,自表借书,武帝赐书一车。
221年5月15日—263年
蜀国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
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吴国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 ...
235年 皇甫谧 皇甫谧二十向学立誓向学 皇甫谧,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并被誉为“针灸鼻祖”。挚虞、张轨等都为其门生。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 ...
255年 司马师 医为司马师手术切除目瘤 医为司马师手术切除目瘤
265年 崔知悌 《崔氏方》载有白降丹之制法 《崔氏方》载有白降丹之制法
266年—316年
晋国 西晋(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传四帝 ,国祚五十一年。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为了区别于东晋、后晋,史 ...
公元282年 皇甫谧 著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最早期的完整针灸疗法参考文献。记有大量古代医学文,为后世发展建立规范。
公元284~364年 葛洪 肘后背急方 《肘后救卒方》临床第一部急救手册,包括临床常见病、急病,以及相关的治疗摘要。
284年 葛洪 葛洪著《肘后救卒方》 《肘后救卒方》临床第一部急救手册,包括临床常见病、急病,以及相关的治疗摘要。首先描述天花在中国的流行,并论述了沙虱(恙虫)病及应用虫末外敷、内服预防恙虫病的方法 ...
304年 嵇含 嵇含著《南方草木状》 嵇含著《南方草木状》,记有生物防治技术。
356年 当朝政府 实行传染病隔离措施 实行传染病隔离措施:凡朝臣有时疾,染易三入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进宫。
392年
唇裂修补手术获得成功 唇裂修补手术获得成功
401年
五世纪上半期临床治疗使用泥疗法和蜡疗法。 五世纪上半期临床治疗使用泥疗法和蜡疗法。
420年
早期的金针拨白内障技术用于临床 早期的金针拨白内障技术用于临床。
465年 陈延之 陈延之撰《小品方》 陈延之撰《小品方》
约公元480-498年前 陶弘景 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成语,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约公元480-498年前 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 《养性延命录》是陶弘景“略取要法,删弃繁芜,类聚篇题”后的作品,是目的是“庶补助于有缘,冀凭以济物耳”。该书辑录了上自炎黄、下至魏晋之间的导引养生理论与方法,共 ...
约公元480-498年前 陶弘景 本草集注 《本草经集注》共载药物730种,对当时的中药知识作了勘订整理。本书为后期中药分类的典范,是直至7世纪中期的主要医药文献。
491年
私立慈善医院(廨)在吴兴水灾时建立 私立慈善医院(廨)在吴兴水灾时建立
公元499 刘涓子 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专书。
500年 陶弘景 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肘后百一方》等书。《本草经集注》共载药物730种,对当时的中药知识作了勘订整理。本书为后期中药分类的典范,是直至7世纪中期的主要医药文 ...
公元五世纪 刘宋雷敩 雷公炮炙论 《雷公炮炙论》第一本药物炮制学专着,为当时制定了药物炮制的规范。
512年 姚法卫 姚法卫着《经验方》 姚法卫着《经验方》,所载人体寄生扁形动物所致病例,为世界医学史中姜片虫之最早记录。
514年
中国针灸传至朝鲜 中国针灸传至朝鲜
550-562
中国针灸传至日本 中国针灸传至日本,梁元帝萧绎时,以《针经》赠日本钦明天皇。吴人知聪携《明堂图》等一百六十余卷至日本。

华佗 华佗,外科鼻祖,发明麻沸散、五禽戏 华佗,外科鼻祖,发明麻沸散、五禽戏


出海百济 中国的汉字,佛教,制陶技术和其它文化都通过百济传入日本。

葛洪 小夹板治骨折 中国小夹板固定始于晋朝葛洪,公元4世纪,葛洪在他的《肘后救卒方》中首次推荐了竹板固定骨折法,从而开拓了中国骨科骨折小夹板外固定疗法的历史”。


丹井 在虎头岩附近,白云溪滨,为巨石上一圆穴。旧志记载:“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名。

苏耽 橘井泉香 传说中苏仙,其实是个叫苏耽的放牛娃,他掌握了治疗瘴病的草药,并热心地为百姓治病。他的药方主要一味是橘叶。橘树可以说全身包括枝叶都是药,能治疗肺、胃、肝等部位的疾 ...

李当之 李当之药方 药王李当之,三国时期著名医家。一作李璫之,为名医华佗弟子,少通医经,修神农旧经,得佗真传,尤为精工于药学尤有研究,尝著《李当之药录》、《李当之药方》、《李当之本 ...

王叔和 京城太医著脉经 《脉经》现存最早的中医脉学专着,奠立了脉理与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基础。

董奉 杏林春暖 三国时候,吴国侯官(今福建长乐市)有一位叫董奉的人,是一位很高明的医生,传说有“仙术”。他“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有人写了“杏林春 ...


隋唐五代(公元581年 — 960年)

      隋唐两代是中医学的集大成发展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政治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恢弘气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综合性的大型方书如《诗病源侯论》《千金方》《外白璁要》等称重医林。医事创度、医学教育、临床各科的分工设置及其发展日趋完善。藏医学《四部医典》的究成,是藏医学术发展的奠基之作。中国与周边诸国的医药交流诸写出新的篇章。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

年代 人物 标题 事迹/成就
6世纪初
中阿医学交流 6世纪初起,波斯及中亚诸国与中国交流密切,在医疗和药物上起到了补充作用。
公元605~618 隋炀帝敕 四海类聚方 《四海类聚方》,简体《类聚方》:系隋炀帝敕编,成书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全书共2600卷。
公元 605~617 年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 《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全文类编注释《内经》之作,为杨上善奉敕编撰。
610年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中国最早的病因证候学记录,共载1739种病证,详细论述了疾病的病因和症状,还包括诊断及预后。
公元618-907年 王冰 玄珠密语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为论述五运六气之专书。
618年 唐政府 成立医学教育机构 中国医学教育在前代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唐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各设博士、助教以教授医学。其教材、学制、考核均较先进,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医科大学,师生840余人。
620年 甄权 针药并施善颐养 唐代医家甄权以医名,精针灸术,亦谙养生。甄权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621年
弘文馆 官署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
629年 唐政府 中国广泛设立地方医学校教授医学 中国广泛设立地方医学校教授医学
641年 文成公主 开始了藏汉医学频繁交流。 文成公主嫁藏王松赞干布,所带中医书由哈祥马哈德瓦和达马郭嘎译为藏文。开始了藏汉医学频繁交流。
650年
治疗地方性甲状脓肿 医学家广泛应用海藻、昆布、海蛤等,制成丸散,治疗地方性甲状脓肿。
652年
食管癌病理解剖 山西绛州僧,病噎食(食管癌)遗令弟子在他死后进行病理解剖,得见扁体肉鳞状物。
652年 孙思邈 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 ...
652年 孙思邈 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652 孙思邈 妙治儿科病 孙思邈《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使小儿科学有了独立的学科内容,为儿科学家所遵循。
652 孙思邈 巧创阿是穴 根据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里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 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也就是说,用针 ...
659年 苏敬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682年 孙思邈 孙思邈《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撰的一部中医典籍,以补其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约成书于永淳二年,书中记载了孙思邈晚年近三十年所收集的药方。 作者集晚年近三 ...
683年 秦鸣鹤 秦鸣鹤治唐高宗风眩疾 秦鸣鹤治唐高宗风眩疾,刺百会、脑户两穴而愈。
685年 崔知悌 崔知悌卒 崔知悌卒。生前著有《骨蒸病灸方》、《产图》等。曾提出骨蒸(肺结核)与瘰疬(颈淋巴结核)同源。
687年 张文仲 辩风论气留医著 张文仲著作《疗风气诸方》
693年 安金藏 安金藏剖腹,医纳脏,以桑皮线缝合得愈。 安金藏剖腹,医纳脏,以桑皮线缝合得愈。
700
大唐盛世 盛唐时期的中国,国富民强,通过由国都长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陆上丝绸之路,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海。
701年 日本政府 水蛭疗法用于临床 水蛭疗法用于临床。日本颁布大宝律令,引进中国医学教材和教育制度,设医师、医博士、医生、针师、针博士等进行医学教育。开元年间(713-741年)陈藏器著《本草拾遗 ...
710年 文成公主 医药入藏 公元8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并把其中一些著作译成了藏文,如《曼协达贝嘉布》(即《月王药诊》),对藏医学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日本奈良时代
正仓院 日本奈良时代的仓库,珍藏了很多宝物,其宝物主要来源有三:一为唐代传入日本之中华精致文物;二为经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西域文物;三为奈良时代日本模仿中华文物所做、或创造 ...
713-741 陈藏器 陈藏器《本草拾遗》 《本草拾遗》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对方剂学发展很有意义。
713~741年 孟诜 食疗本草 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古代营养学和食物疗法专著,对多数食物疗效和食用药品合理应用的阐述切合实际,至今仍有较高价值。
732~733 唐政府 设立病坊(医院) 京城长安、洛阳以及其他各州设立病坊(医院)。
742年~753年 鉴真 弘法医疾 鉴真带去很多佛经和医书到日本。他主持重要佛教仪式,系统讲授佛经,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代宗师。他指导日本医生鉴定药物,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设计和主持修建了 ...
742年~753年 鉴真 鉴真东渡 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 ...
752 王焘 外合秘要 《外台秘要》中国唐代由文献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又名《外台秘要方》。本书汇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对医学文献进行大量的整理工作,使前人的理论研究与治疗方药全 ...
752年 王焘 王焘《外台秘要》 王焘撰《外台秘要》,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记有金针拔内障法及白帛浸全尿各书记曰,比较黄痘进退以观疗效的技术等。
756年 鉴真 赴日讲授医学 鉴真通晓医学,精通本草,他把我国中药鉴别、炮制、配方、收藏、应用等技术带到了日本,并传授医学,热忱为患者治病,至德元年(756,日本天平胜宝八年),鉴真及弟子法 ...
762年 王冰 王冰重新编次注释《黄帝内经·素问》。 王冰重新编次注释《黄帝内经素问》。
公元8世纪
《四部医典》约成书此时 《四部医典》又名《医方四续》,形成于公元8世纪,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所著,共四部,156章,1546年首次将四部医典木板印刷,发行到藏区各地,之后出现 ...
820年
装义眼成功 装义眼成功
841-846 蔺道人 整骨 蔺氏对复杂骨折的外科手术、手法整复原则和治疗技术亦有创造性成就。
841-846 蔺道人 理伤续断秘方 《理伤续断秘方》中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着。
841年 蔺道人 蔺道人《理伤续断方》 《理伤续断方》中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着。科学地论述了肩关节、髋关节脱臼手法复位,四肢及脊柱骨折的手法、手术复位及夹板固定的方法和步骤。
852年 昝殷 《经效产宝》现存第一部妇产科专着 《经效产宝》,产科著作,又名《产宝》。3卷,续编1卷。唐代昝殷撰于大中六年(852年)。是现存最早的产科名著。
936年 和凝 法医学之始 和凝著《疑狱集》,为法医学之始。
947年
中国冰罨疗法始 以冰罨贴胸腹四肢治愈契丹主热病。为中国冰罨疗法始。
958年
引进蒸制药露法 占城国贡蔷薇露。至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引进蒸制药露法。
959年
中国有植毛牙刷 中国有植毛牙刷
10世纪初 李珣 中国籍波斯人李殉《海药本草》行世。 《海药本草》,本草著作,6卷。五代前蜀李珣(德润)约撰于10世纪初。现存佚文中载药124种,其中大多数药物是从海外传入或从海外移植到中国南方,而且香药记载较多, ...


三圣图 出于古代书籍《性命圭旨》,书中首标就是《三圣图》,叙述吸取儒佛之说,有明显的三教合一思想,最终归结于道教。


两宋时期(公元960年 — 1279年)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繁荣时期。朝廷重视医药并组织人员编繤整组方书和本草书,书局对宋以前医籍进行校正,铸造针灸铜人,援修《铜人输穴针灸图经》并刻石,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保寿粹和馆、慈幼局。漏泽园等慈善机构。医事制度及其律令等多有创举。随着医学各科学术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应用,医籍的种类超量大增,且不断印行传播 ...

年代 人物 标题 事迹/成就
973年 刘翰 刘翰等人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 刘翰等人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重定为《开宝重定本草》。
978年 宋政府 翰林医官院 翰林医官院(中国最早的医学利学院)组织编撰《圣惠方》等。
982年
用芥子泥外敷法治疗风湿病。 用芥子泥外敷法治疗风湿病。
982-992 王怀隐 王怀隐等修订《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受命于宋政府编辑的大型方书,共载药方16,834首,还包括理论、法则、组合、用药等完整知识。本书是总结公元10世纪以前的大型临床方书。
984年 丹波康赖 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成书。 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成书。
995
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范仲淹(969 -1052),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出身贫苦,两岁丧父。他刻苦读书,26岁中进士。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副 ...
998年
接种人痘预防天花成功 接种人痘预防天花成功
1002
《存真环中图》 杨介 杨介,字吉老,生卒年不详,泗州(江苏盱眙)人。出身于世医家庭,曾为太医生。杨氏治病每多奇效。相传宋徽宗苦脾疾,即以理中汤冰煎获愈,当时运气学说盛 ...
1026年 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本书不仅当时刻印刊行,而且刻石立于相国寺仁济殿内,是中国针灸史上的里程碑。
约公元1032~1117年 钱乙 六味地黄丸 钱乙与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中成药,有滋补肝肾的功能。本方始见于宋《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当时著名儿科医生钱乙首先创制的。公元10 ...

洪迈撰 背后七颠百病消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此乃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洪迈撰 攒拳怒目增元气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此乃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

洪迈撰 两手攀足固肾腰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此乃第六式:双手攀足固肾腰 。

洪迈撰 摇头摆尾去心火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此乃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洪迈撰 八段锦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

洪迈撰 五劳七伤往后瞧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此乃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 。

洪迈撰 调理脾胃须单举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此乃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

洪迈撰 左右开弓似射雕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此乃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洪迈撰 两手托天理三鱼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此乃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

蒲虔贯 蒲虔贯制药枕 蒲虔贯是宋代的司仪郎,他著的《保生要录》一书对药枕养生有独到见解。

宋政府 医学各科情况 科学最为繁盛,医学上也达到了一个顶峰,被称为是“中国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历代政府对医学的重视,莫过于宋朝。宋朝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包括整理刊印医书,改进医政体制 ...

宋政府 火药 火药到了两宋时期火药武器发展很快,,北宋为了抵抗辽 西夏和金的野蛮进攻,火药得到了广泛使用。
约公元1032~1117年 钱乙 创制方药 钱乙学习时,“不名一师”,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约公元1032~1117年 钱乙 幼科圣手 钱乙在儿科学方面的成就为后人称许,而且对中医辨证学、方剂学均有较大影响。他奠定了中医史上儿科的专业地位。
约公元1032~1117年 钱乙 一味黄土救太子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传说用一味黄土救了太子。
1057 宋政府 校正医书局 设立「校正医书局」,校定古代医书,编写本草、医方,并刊刻印行。
1060年 掌禹锡 掌禹锡《嘉佑补注神农本草》 《嘉佑补注神农本草》书中记载的药物达1083种。
1061年 苏颂 《本草图经》中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 《本草图经》中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
1068年 马世辰 医官马世辰应邀前往高丽国治病。 医官马世辰应邀前往高丽国治病。
1075年 苏轼  沈括   《苏沈良方》个人编著方书 《苏沈良方》个人编著方书,首载秋石制取法,为最早的性激素制剂。
1076年 宋政府 改革医学教育 改革医学教育,采用“三舍法”,重视临床实习考察,令生三百人分习各科。京师、开封道等设官营药铺医局熟药所。
1078~1106 宋政府 诏编和剂局方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已有惠民局之设,专司民间医药,并诏医中高手进献秘方。到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药局扩增至七局,汇集名方,拟定制剂规 ...
1082年 唐慎微 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代表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1086年
王安石新法失败,医学三舍法教育制度被废止。 王安石新法失败,医学三舍法教育制度被废止。
1086年
记述银作镀金工人为水银所熏,引致头手俱颤 记述银作镀金工人为水银所熏,引致头手俱颤。
1086年 韩祗和 韩祗和著《伤寒微旨》 《伤寒微旨论》,伤寒著作,2卷。北宋韩袛和撰,刊于元祐元年(1086年)。此书推阐仲景原旨,强调脉证合参,重视灵活变通。书中主要论析伤寒辨脉,汗下温3种治法,畜 ...
元祐八年(1093) 董汲 董汲著《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董汲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为中国第一部小儿急性斑疹热专书。
1095年
中国南昌于夏季有制售驱蚊药者 中国南昌于夏季有制售驱蚊药者。
1098年 杨子建 杨子建《十产论》 《十产论》详述各种难产和助产方法,为妇产科专着。
十一世纪前后
宋朝火葬之风盛行 在经济富饶的宋朝,火葬之风十分盛行。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载到,他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看到了火葬的习俗,如四川、宁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一带。顾炎武《日 ...
十一世纪
十一世纪已掌握淡水养珠法 我国古代人工养殖珍珠技术,早在九百年前的宋代就已略具规模。宋神宗时庞元英就有以下记载:“礼部侍郎谢公言: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浸 ...
1100年 庞安时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伤寒总病论》早期研究伤寒及时温病的专着。
11世纪
指南针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的中国人民发明的。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 ...
11世纪
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的中国人民发明的。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1101
刘家上色沉檀拣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来自北宋时期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香铺,意思便是说,刘姓人家经官府特许专营的香铺,有上好的沉香、 ...
1103年
官方药物炮制坊 设「修合药所」,后改称为「医药和剂惠民局」,实行药政管理。即官方药物炮制坊。
1111 宋医官合编 《圣济总录》宋政府编修医书 《圣济总录》宋政府编修医书,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
1116 寇宗奭 《本草衍义》 《本草衍义》在本草理论上提出气味新说,同时评论当时的一些谬误。
1119年 阎孝忠 阎孝忠集《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阎孝忠集《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为我国现存最早之儿科专著。
1119年 阎孝忠  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中医儿科学专著,是北宋钱乙的弟子闫孝忠收集他的临证经验编成的,确立了中医儿科的诊疗体系。
1127年 窦材 《扁鹊心书》 窦材《扁鹊心书》首载山茄花(曼陀罗花)和大麻花作全身麻醉剂。
1131年
中国政府设养济院 中国政府设养济院收治无依及流离病患之人。
1132年 许叔微 《普济本事方》个人编著方书 《普济本事方》个人编著方书
11世纪40年代 吴简 欧希范五脏图 《欧希范五脏图》解剖著作。宋吴简(一作灵简)编。北宋庆历间(11世纪40年代),编者和有关人员共解剖了50具尸体,对此尸体的喉部、胸腹腔脏腑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 ...
1144年 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 《注解伤寒论》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的最早的注释本。
1150年 刘昉 《幼幼新书》 《幼幼新书》本书整理汇集了宋以前有关儿科学的成就。作者发明小儿指纹观察法,如虎口三关指纹检察等。
1165年 东轩居士 首先记述了“癌” 东轩居士《卫济宝书》首先记述了“癌”。
1170 洪遵 《洪氏集验方》 洪迈刊《洪氏集验方》,首次记述同种异体骨移植木。
1174年 陈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进一步阐述「三因致病说」,为后世病因著述所遵循。
1195年
中国诸路提举司 中国诸路提举司,置广惠仓,修养胎令,保护孕妇婴孩。
十二世纪初 宋政府 《存真图》较早地利用解剖经验 《存真图》较早地利用解剖经验,根据实物描绘而编成的解剖图谱。
1220
首创针灸同身寸法 《针灸资生经》首创以因证配穴,来指导临床针灸治疗。
1220 王执中 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刊行 《针灸资生经》首创以因证配穴,来指导临床针灸治疗。
1226年 闻人耆年 《备急灸法》 《备急灸法》讨论常见急性病证的灸治法专着。
1227年 艾原甫 最早之人工牛黄 艾原甫著《本草集议》,有“猪胆合为牛黄”之记载,为最早之人工牛黄。
1237年 陈自明 总结性妇产科专著 《妇人大全良方》一部内容丰富的总结性妇产科专着,是中国现存最早之妇科专著,长期为后人所应用。
1247年 宋慈 宋慈撰《洗冤录》 宋慈撰《洗冤录》。系现存第—部法医专著。其中人体解剖,法医检查、鉴别中毒、急救等达到先进水平。该书流传国外,有多种外文译本。
公元1247年 宋慈 宋慈验尸 宋慈,字惠父,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一生经办案件数不胜数。逝世前两年(公元1247年)撰成并刊刻《洗冤集录》五卷。此书是其一生经验、思想的结晶,不仅是中国, ...
1253年 严用和 《济生方》 《济生方》个人著作,为严氏50余年经验的总结,收载药方400首。
1263年 陈自明 《外科精要》 《外科精要》本书标志当时外、伤科的确立。
1267
御手调药 《御药院方》是著名的元代宫廷医家许国祯所著。该书以宋金元三朝御药院所制成方为基础,进行校勘,修改其错误,补充其遗漏,于至元四年(1267)刻板成书。
1268
中国颁布卫生法规 中国颁布卫生法规,设官医提举司掌医户差役词讼。令各路荐举,考试儒吏(法医),执掌卫生法规。禁售乌头、附子、巴豆、砒霜等剧毒药品,禁卖坠胎药,禁止乱行针医。因医死 ...
1270
南宋末已成功栽培茯苓 南宋末已成功栽培茯苓。


辽夏金元(公元916年 — 1368年)

      辽、夏、金、元是与两宋并立的历史时期,是又一次民族医学交流和文化大融合,经验积累更为丰富,这一阶段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时期,为多元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的 金元四家 先被于世,呈现了蓬勃的生机。少数民族医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

年代 人物 标题 事迹/成就
元朝
元政府设“广惠司” 元政府设“广惠司”。
1050—1125年
《类证活人书》 《类证活人书》将《伤寒论》原文以问答形式 述,并增补原书治法之不足。
1107年
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医方典籍之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政府属下药局的成药处方指南。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医方典籍之一,为当时制药的规范。
1118
赴朝鲜教授医学 1118年,应高丽太子请求,翰林医官、太医局教授杨宗立,翰林医谕、太医局教授杜舜学,翰林医候、太医局教学成湘迪,功郎试太医学陈宗仁,太医学兰茁等7人,至高丽教授 ...
1119年
翰林医官院人员达979人 翰林医官院为官署名,宋置翰林医官院,属翰林院。1119年,翰林医官院人员达979人,次年精减三分之二。
1200年 张杲 张杲已能明确鉴别天花,水痘 张杲已能明确鉴别天花,水痘。
1224年 张杲 《医说》较早的中医史专着 《医说》较早的中医史专着,广泛汇录南宋以前记载于各种文史著作中,有关医学典故、传说等史料。
1127
公共卫生制度 中国首都(临安)设专人于每年新春清理下水道(地沟),建立每日扫除街道垃圾及清除住户粪便等公共卫生制度。
1247年 李杲 《内外伤辨惑论》 《内外伤辨惑论》发挥了张元素脏腑辨证之长,书内区分了外感与内伤病证。
1249年 李杲 《脾胃论》内科脾胃病专书 《脾胃论》内科脾胃病专书,很有实用价值。
1265年 阿尼哥 明堂针灸铜人像 尼泊尔阿尼哥修补明堂针灸铜人像。
1280年
应用口罩之最初记载 元制规定,向大汗献食者,皆用绢巾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是为应用口罩之最初记载。
1281~1358年 朱丹溪 丹溪拜师 朱丹溪求访到罗知悌,当时杭州有大宅院,就是罗的府。朱丹溪听说后,来到杭州,告诉门人,来拜访这位老先生,请通禀一声。立即通报,回来不见。朱丹溪热情来了,人家不叫进 ...
1285年
各路医学教授学正 各路医学教授学正,训诲医生每月朔望到指定处交流经验。
1292
回回药物院 中国元代设置的掌管回回医药事务的机构。
1294年 曾世荣 《活幼心书》 《活幼心书》元代专书,选录了切于实用的儿蒙古族科验方。

张从正 张从正著《儒门事亲》 张从正著《儒门事亲》提倡 「六门三法」。

刘完素 《素问玄机原病式》探讨疾病发生机理 《素问玄机原病式》研究《素问》,探讨疾病发生机理。《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重视「五运六气」学说。

危亦林 正骨按摩 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总结了他家五代行医的经验,“所载良方甚多,皆可以资考据”。其中正骨的医术尤为独创。书中对各种骨折和脱臼整复方法以及处理原则有详细的记述 ...


太医院 太医院为古代医疗机构名称,继承于隋唐的太医署、宋朝的太医局,始设于金代,元、明、清各代均设太医院,但与太医署、太医局不同,其已成为纯属医疗保健的机构,服务于帝王 ...

刘完素  张子和  李东垣  朱丹溪   医学争鸣 金元时代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闪光时代,后人多称“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并将那一时期的名医大致分为了四大学派。实际上四个学派的学说正好如同四季用药的特点,是当时时代背景 ...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成无己简介 成无己,山东聊摄(今阳谷县)人,约生于北宋嘉祐至治平(1060~1068)前后,由于后来聊摄并于金,故可称金人。成氏医学世家,父祖业医,颇 ...
1300年 滑寿 滑寿发现小儿麻疹之粘膜疹 滑寿发现小儿麻疹之粘膜疹。
1301年
外科已应用水疗法 外科已应用水疗法。
1306年 王好古 《汤液本草》 《汤液本草》介绍药理、各病主治药、用法和炮制。
1316年
政府规定医生必须精通十三科之一 政府规定医生必须精通十三科之一,始准行医。
1330年 忽思慧 《饮膳正要》 《饮膳正要》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般饮食卫生法则。
1331年 李仲南 仲南著《永类钤方》 李仲南著《永类钤方》,首次提出“俯卧拽伸”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指出膝关节“半伸半屈”最有利于髓骨骨折之整复。
1335年 齐德之 《外科精义》 《外科精义》对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断方面都有一些新观点。
1341年 杜清碧 最早之舌诊专书 杜本增订《敖氏伤寒金镜录》,列三十六舌苔,是最早之舌诊专书。
1343年 危亦林 《世医得效方》 《世医得效方》设有骨折脱位的整复及固定专论,对骨伤科有重要贡献。
1347年 朱震亨 朱震亨著《格致余论》 朱震亨着《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格致余论》力倡「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
1359年 滑寿 滑寿《诊家枢要》 元滑寿约撰于1359年。全书除介绍脉法及其原理以外,凡脉的名称和形象,类分条析,扼要叙述,语简义尽。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 — 1644年)

      明代是中医药的继兴发展期,医学发展出现了革新趋势,名医颦处,名著富瞻,学派林立,始称太医院并合13科,杨继渊的《针灸大成》、吴又可的《症疫论》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皆为传世名著,探索传疫病病因、创造人症接种术预防天花等研究进入新的展次,伤末学派的中共,温补学派崛起。中外医药交流的范围已达亚、欧、非国等多国家与地区,中学输出、西学东渐,互惠受益 ...

年代 人物 标题 事迹/成就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宣扬了大明威德。
1360-1425 朱橚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选定可供灾荒时食用的植物414种。
1364年
始称御医 御药局和御药房 皇帝专属“药剂科”。御药局主要任务是监制御用药饵,兼管收储各地进贡的名贵药材。

明政府 太医院 明朝的医疗机构十分齐全,以太医院为总协调,还设有专司用药的药局,有专门为宫廷服务的御药局等,还有慈善机构惠民药局。
1368年 王履 《医经溯洄集》 《医经溯洄集》本书将伤寒与温病区分开来,分别对相关的治疗方法加以详述。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1403-1408
《永乐大典》 明政府编成大型类书《永乐大典》,收载明代以前的医书甚多。乃古代中国最大的典籍。

明政府 中药输向世界 1405年至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率领庞大的中国船队7次下南洋和西洋,输出了大量的药材。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赞誉为中国16世纪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于17世 ...
1442年 冷谦 《修龄要旨》 《修龄要旨》一部内容丰富的气功与养生保健专书。
1443 明太医院 铸造针灸铜人 特请专人仿照宋代式样,另行铸造针灸铜人。
1492年 王纶 《本草集要》 《本草集要》药物专着,发展了陶弘景(456 ~ 536AD)的通用药分类法。
1505年
梅毒(广疮)经广州传入中国 梅毒(广疮)经广州传入中国。
1518—1593 李时珍 少年行医苦读书 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 ...
1518—1593 李时珍 寻访百姓询药名 李时珍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因此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1518—1593 李时珍 跋山涉水尝百草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为了准确性,他开始了跋山涉水尝百草。
1518—1593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本书刊行后,促进了本草学的进一步发展,倪朱谟的《本草汇言》、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等,均是在其学说启示下而著成的本草典籍。达尔文(Chr ...
1518—1593 李时珍 职业病的认识和防治(汞铅中毒急救法) 驰名中外的我国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中,对铅中毒有这样的描述:“铅生山穴石间,??其气 毒人,若连月不出,则皮肤萎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疾而 死” ...
1528年 薛己 《正体类要》 《正体类要》记载正骨手法19种及外科方剂等,论述简明实用。
1528年 薜己 《口齿类要》 《口齿类要》现存早期的中医口齿科专书。《内科摘要》中医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正体类要》记载正骨手法19种及外科方剂等,论述简明实用。
1529年 高武 《针灸聚英发挥》 《针灸聚英发挥》汇集了16世纪初以前,十余种针灸文献的理论与治疗经验,同时附有作者的一些见解及评论。
1529年 高武 针灸聚英 《针灸聚英发挥》汇集了16世纪初以前,十余种针灸文献的理论与治疗经验,同时附有作者的一些见解及评论。
1535-1550
中国土茯苓输至印度 中国土茯苓输至印度,土耳其、波斯,被视为治花柳良药。
1549年 江瓘 《名医类案》 《名医类案》载录了历代名医治案。是中国第一部以疾病种类编纂的大型医案专着,不仅对历代临床医家有指导作用,对医案学发展亦有重要的意义。


诊病马皇后 朱元璋之妻,马皇后身患怪病,拒绝太医的治疗的故事。
1550年 沈之问 第一部麻风病专书 《解围元薮》,麻风病著作,又名《癞症秘书》。4卷。明代沈之问(无为道人)撰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本书为专论风癞疾患之专著。卷一对大麻风、蛇皮风、鱼鳞风等 ...
1554年 薛己 《疠疡机要》 《疠疡机要》麻风病专书,有关辨证论治,方药及验案介绍。
1564年 李时珍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丰富了中医脉学内容
1556 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 《古今医统大全》又名《医统大全》,系医学全书,徐春甫撰。 书中除引古说外,徐氏在医理、方药上均有阐发。书中所载医家传略是研究医史的重要资料。
1565年 楼英 医学纲目 《医学纲目》,40卷,明楼英编,该书分纲列目编排病证的方法实为楼氏首创,对后世医学著作的编辑体例有很大影响。


灼伤治疗 “治火烧之症,必须内外兼治”,而内治又必用托药,则火毒庶无内攻之虞,烧伤的大体治疗原则已基本确定。
1568年 徐春甫 一体堂宅仁医会 徐春圃,新安著名医家,在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于北京发起创办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会——“一体堂宅仁医会”,提倡精益求精的医术和高尚的医风医德,在历史上起到 ...
1591年 高濂 养生交流——遵生八笺 明高濂撰,据说他幼时患眼疾等疾病,因多方搜寻奇药秘方,终得以康复,遂博览群书,记录在案,汇成此书。本书是一部内容广博又切实用的养生专著,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主要 ...

薛己 内科摘要 《内科摘要》中医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

薛己 外科枢要 《外科枢要》,外科著作。四卷。明薛己撰。刊于1571年。卷一载疮疡诊候辨证共21论;卷二-三以病证为纲,分论全身各部疮疡共30余病的证治,并附验案;卷四总列疮疡 ...

薛己 校注妇人良方 《校注妇人大全良方》使《妇人大全良方》有了完整的标准版本,使《妇人大全良方》更加贴近临床,辨证论治观点更加鲜明,这对于后人正确学习《妇人大全良方》,指导妇产科临 ...
1601年 杨继洲 针灸大成 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
1602年 王肯堂 证治准绳 《证治准绳》包括杂病、类方、伤寒、疡疮、幼科、女科共六科诊治法则,又称《六科准绳》。
1604年 龚廷贤 《小儿推拿秘旨》 《小儿推拿秘旨》总结了前人有关小儿按摩疗法及成就,并加入作者经验。
1615年 龚廷贤 《寿世保元》 《寿世保元》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的诊断及综合疗法。
1616年
蒙古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家精骨伤科,创用患者入新杀驼腹内急救战伤休克。
1617年 陈实功 《外科正宗》 《外科正宗》主张对外科疾病调理脾胃,并对多项手术及癌肿有精确描述。
1620年 武之望 《济阴纲目》 《济阴纲目》以经、带、胎、产诸病分列纲目编撰,便于妇科临证应用。
1622年 缪希雍 《炮炙大法》 《炮炙大法》对学习、研究中药炮制法,及用药注意事项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1624年 张景岳 《类经》 《类经》,医经著作,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继隋代杨上善《太素》之后,对《内经》进行全面分类研究的又一著作,他将《灵枢》、《素问》分作十二大类,三 ...
1632年 陈司成 陈司成著《霉疮秘录》 陈司成著《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学专著。论述了梅毒的接触,间接传染、遗传以及预防治疗等。
1637 宋应星 宋应星《天工开物》 宋应星《天工开物》强调采煤时排除毒气,防止冒顶等安全卫生措施。
1640年 张景岳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有关内科疾病的综合性医籍,包括理论、诊断、治疗、各家论述评议、经验、方剂等。是论述理论与临症各科诊治的全书。
1641年 胡正心 胡正心《万病验方》 胡正心《万病验方》,提出蒸气灭菌法。
1642年 吴有性 吴有性著《瘟疫论》 《温疫论》创立「戾气」学说,即现代有关细菌或病毒性传染病学说,对传染病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1656 卜弥格 中国植物志 在动植物学领域,卜弥格的拉丁文著作《中国植物志》1656年在维也纳出版,此书收录中国名花和珍奇动物若干种,标有中国名称,并附有23幅插图,开辟了药用植物学的新领 ...


清初中叶(公元1644年 — 1840年)

      清代时总过传统医药学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历史时期。医学普及、经典注疏的发展,以及叶天士等医学家开先河的温热病学派,是对外戚温热病辨证论治的一次新突破。此期的伤寒与温病之争体现了中医药发展理路的不同见解。各科一株层出不穷,医学通俗读物遍及广泛。《医宗金鉴》是一部规范当世医学理论和临床的综合医书。《医林改错》反映了医学家重视解剖学的开拓进取精神 ...

年代 人物 标题 事迹/成就
清初 清政府 隔离治疗 清初,中国北方痘疹流行,北京城内此病尤其猖獗。来自关外的满族,对痘疹缺乏免疫力,更容易被传染,因此导致死亡者无数,清初统治者谈痘色变,千方百计地避痘,并采取将患 ...
1585—1670 喻嘉言 尚论篇 《尚论篇》是《伤寒论注十人书》系列之一,为医家经典之作。
1636年 胡慎柔 胡慎柔著《慎柔五书》 胡慎柔著《慎柔五书》。
1644年
清军入关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
1644年 傅仁宇 《审视瑶函》 《审视瑶函》,眼科著作。又名《傅氏眼科审视瑶函》、《眼科大全》、《审视瑶函眼科大全》等。6卷。明傅仁宇(允科)撰。首刊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卷首载眼科前贤 ...
1644
清政府设查痘章京 清政府设查痘章京,理旗人痘疹及内城民人痘疹迁移之政令。
1661-1722 康熙 庭训格言 书名 庭训格言 作者 (清)康熙 玄烨八岁即皇帝位,年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1661-1722),死后,四子胤稹继位,年号雍正。此书乃雍正 ...
1662年
北京通沟浍 北京通沟浍(下水道),其沟皆以巨石筑之,其中管粗数尺,皆生铜所铸。
1662年 黄履庄 中国黄履庄仿制显微镜 中国黄履庄仿制显微镜。
1662-1722 李用粹 《证治汇补》 《证治汇补》收集了内科杂病的各家论述和经验,共载80余种病症的辨证论治。
1665年 祁坤 《外科大成》 《外科大成》记有外科辨证论治要点与常用方剂。
1666年~1745年 叶天士 行医济世 叶天士行医济世。

叶天士 太湖讲课 《温热论》又称《温热论治》,叶天士携徒弟游于太湖洞庭山,在舟中口传心授经验心,其弟子顾景文执笔著代表了叶天士医学的最高成,成书短小精 仅四千余,将温 ...

康熙 康熙患痘 康熙治疗天花,治疗的故事。

清政府 入痘接种术 康熙登基主政后,意识到了天花对大清王朝的威胁,他决心寻求战胜天花的办法。在总结前人防痘经验的基础上,他开始主动出击防治天花。在康熙的倡导推动下,清朝天花防治更加 ...
1669年 柯琴 《伤寒来苏集》 《伤寒来苏集》为《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合编本。
1670年 张志聪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使《内经》的不少疑难问题得到阐明。
1675-1688
中国渔阳天花流行 中国渔阳天花流行,有人设坛厂,购求出痘夭亡儿尸火化以控制传染。中国政府命令全国推广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 1688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习预防天花之人痘接种。
1682 汪昂 医方集解 该书内容丰富,释义说明、流传甚广,是一部非常有影响的方剂专著。
1682年 汪昂 《医方集解》 《医方集解》一本应用较广的方书。
1683年 瑞尼 中国针灸术到欧洲 荷兰东印度公司医生瑞尼(W.T.Rhyne)介绍中国针灸术到欧洲。
1687年 赵献可 《医贯》 《医贯》强调「命门之火」的重要,提倡温补疗法。
1695年
《张氏医通》医学丛书 《张氏医通》,清张璐撰,十六卷,刊于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系一部以杂病为主的综合性医著,初名《医归》,为反映张氏学术思想的代表著作。体例仿王肯堂《证治准 ...
1695年 夏鼎 《幼科铁镜》 《幼科铁镜》对儿科的推拿疗法颇为重视,阐述了作者本人的经验与见解;对于指纹望诊及惊病的各种病证也提出不同的看法。
1697年 王宏翰 我国第一个接受西说之医家 王宏翰为我国第一个接受西说之医家,生前曾撰《古今医史》。
1717-1721
中国人痘接种术传入土耳其 中国人痘接种术传入土耳其。英国公使夫人蒙塔古(Montagu,M.W.)在土耳其学得人痘接种术,为子女和皇家子女接种人痘以防天花,人痘接种术传入英国。波尔斯东( ...
1723年 蒋廷锡 《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受命于清政府编辑的大型类书,内有《医部全录》520卷。
1723年 蒋廷锡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五百二十卷。清蒋廷锡等编纂,刊于1723年。本书分类编纂,自《内经》到清初的医学文献100余种,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分科治疗;有论有方,内容丰富,叙述较系统、全面 ...
1727年
清代刑律 清代刑律规定:“凡庸医为人用药针刺,因而致死者,责令别医辨验药饵、穴道,如无故害之者,以过失杀人论,不许行医;若故违本方,诈疗疾病,而取财物者,计赃准窃盗论;因 ...
1727年 程钟龄 《医学心悟》 程钟龄著《医学心悟》。
1729年 尤怡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要略心典》,《金匮要略》注本,简称《金匮心典》。清代尤怡(在泾)纂注,撰于雍正七年(1729年)。尤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有较深的学习心得,纂注时力求深入、 ...
1736年
整骨教学 觉罗伊桑阿是17—18世纪蒙古族医学家,出生在驻京清代八旗蒙古。他精通医学理论,尤善骨伤外科。公元1736年,蒙古族医生觉罗伊桑阿利用袋子装笔管,模拟骨关节进行 ...
1740年 王维德 《外科证治全生集》 《外科证治全生集》根据家传四代外科经验撰成。
1741 张琰 种痘新书 痘疹专著,十二卷,清张琰撰。本书论述了痘疹的发病规律和诊治大法,并论述种鼻痘之法,使人痘接种法得以推广。
1742年 吴谦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受命于清政府修纂之医学丛书。流传颇广,为学习中医的重要读本。介绍了人痘接种方法,并绘制多类骨伤治疗的用具图。
1746年 叶桂 《温热论》 《温热论》为温病通论著作,由清代叶桂(天士)口述,其弟子顾景文执笔著录,全文十分简短,仅四千余字。为温病学说的奠基性著作。叶氏在此书中提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 ...
1750 陈复正 幼幼集成 《幼幼集成》根据前人的儿科论述,结合作者本人40余年经验与体会写成。

喻昌 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是清代喻昌撰著的一部临证著作。全书纲目清楚,论理透彻,观点独特。对理论研究与临床工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757年 张宗良 《喉科指掌》 《喉科指掌》喉科专着。
1757年 吴仪洛 《本草从新》 《本草从新》对于鉴别药品真伪,药物性味与加工炮制方法均有介绍。
1758—1836 吴鞠通 温病学说兴起 温病学派是中国明代末年以后,在南方逐渐兴起的,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派别。
1759年 徐大椿 《伤寒类方》 《伤寒类方》将《伤寒论》内113首方剂再次分类与校注。
1759年 赵学敏 《串雅》 《串雅》广泛收集和整理民间医药经验与知识,突出民间走方医用药优点。
1761年 吴仪洛 《成方切用》 《成方切用》收方丰富,条理清晰,注释引证详细,对学习方剂及临床应用很有价值。
1765年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拾遗》总结了1802年以前药物学成就,载药921种。
1768年 余霖 清代疫疹(猩红热)流行 中国桐城疫疹(猩红热)流行。余霖著《疫疹一得》论述之。
1772-1781年 清政府 《四库全书》 清政府编辑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著录医书97部,存书目94部,附录6部。
1786年 陆耀 《甘藷录》 清政府命各省广劝栽植甘薯,以备荒疗痴。陆耀因有《甘甘藷录》之辑。
1792年 唐大烈 《吴医汇讲》 唐大烈主编《吴医汇讲》,为我国最早医学杂志。
1798年 吴瑭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确定了温病学说的研究范畴,以及在人体的具体定位。使温病学说更完整及系统化。
1805年 高秉钧 《疡科心得集》 《疡科心得集》书中常从内科角度论述和治疗外科疾病。是清代三大外科学派中,颇具影响的外科代表作。
1808年 钱秀昌 《伤科补要》 《伤科补要》骨伤科专辑。
1821年 汪期莲 《瘟疫汇编》 汪期莲辑《瘟疫汇编》,记载苍蝇为瘟疫《霍乱》传染之媒介。天津发生疫病,寇兰皋以隔离与焚名香、嗅香药得免。
1822年 道光帝 道光帝禁针诏 道光帝下令在太医院内永远废止针灸科。
1827年 罗天鹏 罗天鹏创造医疗幌床 罗天鹏创造医疗幌床,用于正骨等患者以舒通血脉,帮助消化。
1827年 傅山 《傅青主女科》 《傅青主女科》后人将傅青主(1607-1684AD)以及其他医家,有关女科经验辑录而成。对带下、血崩、种子、妊娠、正产、难产、产后有简要论述。
1829年 章楠 《医门棒喝》 《医门棒喝》广泛讨论医学理论、诊法,以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并附有医案。
1830年 王清任 《医林改错》 《医林改错》根据尸体解剖及临床经验写成,强调解剖学的重要性。
1834年 高文晋 《外科图说》 高文晋著《外科图说》记述外科刀剪钳针等器械图式。
1836年
中国第一次施行割除乳癌手术 中国第一次施行割除乳癌手术。
1838年 郑梅涧 《重楼玉钥》 《重楼玉钥》根据个人的喉科理论与诊治经验整理而成的专辑。
1838 王孟英 医治霍乱 道光十七年,江浙一带霍乱流行,王氏感叹自《诸病源候论》,《三因方》等提出本于风寒之说,后世医家多认为霍乱有寒无热。王氏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霍乱有寒热之分,“热霍乱 ...
1839年 林则徐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 ...
1840年 江考卿 《江氏伤科方书》 《江氏伤科方书》有关金疮、接骨、跌打、损伤等骨伤科疾病专着。
1842年
西医学传入中国 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规定英国人可以在五个通商口岸设置医馆。西医学开始广泛传入,形成了中西医并存局面。
1844年 伯驾 中国第一次施行膀胱结石手术 1844年,中国第一次施行膀胱结石手术。
1844~1848年
英、美以教会名义设立医院和医学校等 英、美以教会名义相继在澳门、厦门、宁波、上海、福州等地设立医院和医学校等。
1846年 鲍相璈 《验方新编》 《验方新编》汇编了当时一些单方、验方及秘方。
1848年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 《植物名实图考》药物图谱,共收载植物1714种。《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辑录历代文献中有关中药的资料性著作,共收编植物838种。
1847年
第一本医学字典出版 第一本医学字典《中英文医学辞汇》出版。
1848年
中国第一次试用氯仿麻醉法 中国第一次试用氯仿麻醉法
1851-1864
太平天国完善的医疗机构和制度 太平天国兴办医院、疗养院,并明令禁止鸦片,废除娼妓。
1863年 费伯雄 《医醇剩义》 《医醇剩义》继承前人基础,总结了一些慢性病经验,并自创许多方剂。《医方论》强调应根据病情处方,反对滥用某些通用方剂。
1864年 吴尚先 《理瀹骈文》 《理瀹骈文》主张利用外治法通治内、外诸病。作者不但广泛吸取前人的外治论述,又收集民间外治法经验。
1866年(1957年得名)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866年立的博济医学堂、创办于1908年春的广东光华医学堂以及创办于1909年春的广东公医学堂;1953年、1954年,三校合并 ...
1877年 潘蔚 《女科要略》 《女科要略》系统简要地论述了妇产科常见的证治。
1882年 雷丰 《时病论》 《时病论》介绍各种时令病的病因、病理、症状特点、以及辨证立法的依据。作者又拟定了一些自创的疗法及方药。
1886
内景图 《内经图》又名《内景图》,为气功、小周天功法、百日筑基之秘要。以养性炼生为基础,图文并茂,其成书年代不详。近几百年来,在学术界有深刻影响,为儒释道三家修持所推崇 ...


少数民族医学 在传统医学发展时期,少数民族医学也在不断的更新和进步,到了清代清中期之后,蒙医、维医、藏医、壮医药、苗医药、彝医药等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知识的积累,从而形成 ...
1889年 张振鋆 《厘正按摩要术》 《厘正按摩要术》介绍各种按摩手法,附有儿科推拿的取穴及手法图说。
1891-1911 周学海 《周氏医学丛书》 1891-1911年周学海编著《周氏医学丛书》刊行。
1892年 马培之 《外科传薪集》 《外科传薪集》对外科疮疡诸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892年 关约翰 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 1892年,中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由美国医生关约翰在广州博济医院成功实施。
1892年 朱沛文 《华洋脏象约纂》 《华洋脏象约纂》将人体结构、脏腑图像与西医生理解剖知识,以图谱相互参照,加以论述。
1893年 李鸿章 李鸿章在天津开办医学堂 天津开办「医学馆」,表示中国正式自辨西医学教育。
1898年7月3日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1900年 柳宝诒 《温热逢源》 《温热逢源》是温病医论著作。
1901年 郑肖岩 《鼠疫约编》 《鼠疫约编》记载鼠疫预防及治法,并附有医案和验方。
1902年
北洋军医学堂 天津设立第一所军医学校北洋军医学堂。后改为陆军军医学校。
1904年6月1日
《医学报》 我国最早的中医定期刊物——《医学报》。


近代时期(公元1840年 — 1949年)

      近代史中国医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而洋医学在我国得到了快速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中西两种医学并存局面。传统医学受到挑战,中医学陷入存废之争,中医界为维护中医药而抗争,探索出一条中西汇通和革新之路。中医教育开始兴办,中医书籍杂志,中医药学术团体相继创立,中医有了专门的科研机构——中央国医馆 ...

年代 人物 标题 事迹/成就
1839年6月 林则徐 林则徐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 ...

唐容川 折衷归于一是 唐容川所处的时代,西医开始大量传入中国,唐容川为了保护和发展祖国医药学,抵制否定中医的逆流挺身而出,第一个提出“中西汇通”,试图寻找中西医学术之间汇通的途径。


孟河学派 19世纪以后,孟河医派发展到了成熟时期,形成了费、马、巢、丁四大家族,其医术虽然主要以世袭祖传为主,但是他们同时也可贵地做到了以弘扬医术为宗旨,不分门户,收徒受 ...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15,16世纪左右新航路开辟后)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 ...
1872 年
东华医院 创立于1872 年的香港东华医院(后为东华三院)是近代最早的中医医院,在探索中医 医院形制和促进香港中医学术等方面有积极的贡献。 早期以中医中药疗法 ...
1884年 唐宗海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中医汇通医书五种》是较早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论著
1885年 金韵梅 中国女子留学第一人金韵梅 金韵梅作为我国最早的留美女大学生,回国后积极传播西方近代医学知识,创办北洋女医学堂,悉心培养医护人才,无疑对我国的医学事业发展起过一些促进作用。在近代转型期间, ...
1893 清政府 天津医学馆 中国政府最早自办的西医学堂。亦称“天津医学堂”“北洋医学堂”。光绪十九年(1893)由清政府接办天津医学馆(1881 年伦敦传教会 Maehenrie 医生所办 ...
1896年
利济学堂报 利济医学堂是我国第一所采取欧美办学制度和方法开办的新式中医学校,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学堂于1896年创办学报《利济医学堂报》,是师生倡议变法维新,开展医学 ...
1900年 富马利 夏葛医学院 夏葛医科学院创办于1900年,原名为广东女子医学。
1900年
中国近代第一次进行甲状腺切除术 1900年:中国近代第一次进行甲状腺切除术。
1903年创办
震旦大学医学院 震旦大学始于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1902年末,蔡元培等请马相伯建学院,马相伯捐三千亩地产予以资助,并请天主教法国耶稣会协助。
1905年 张竹君与李平书 中国近代第一所中西合璧的女子医科学校 1905年,张竹君与李平书合办上海女子中西医学校,这是由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医科学校。
1909年
中华护士学会 第一个中国女看护钟茂丰毕业于伦敦葛氏医院。中华护士会成立,为我国第一个护士组织。
1909-1924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综合性医书。在辨证论治选药立方上,结合中西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理论见解独到。
1911年至1912年初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1912年
医药救亡请愿团 辛亥革命后,再次重新制定政策,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这针对的只是西医,因为只有西医有专科学校,而中医是师徒传习 ...
1912后到1928年
北洋政府鼓吹废止中医 北洋政府鼓吹废止中医,遭到全国中医药界的强烈反对。各地组织了「医药救亡请愿团」进行斗争。
1914年 包识生等 神州医学总会 1914年,包识生与中医界余伯陶等同行在沪成立神州医学总会,创办神州医药专门学校,自任教务长,主讲《伤寒论》等课程,编有《伤寒病讲义》、《诊断学》等教材。
1914年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是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创办于1914年,由湖南育群学会与美国耶鲁大学雅礼协会联合创建,是中国第一所中外合办的医学院。
1915年
中华医学会成立 中华医学会成立。
1915年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
1915年 谢观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筹建于1915年,经两年筹备于1917年正式开学。谢观首任校长。1931年,该校改名“上海中医学院”,由丁甘仁次子丁仲英任董事长。1937年,丁 ...
1916年到1930
中华卫生教育会 中华卫生教育会是近代中国成立的最早以“卫生教育”命名的民间学术团体,它在中国近代卫生教育事业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1918年
同德医学院 1918年上海同德医学校成立。
1919年
北京中央防疫处成立 中央防疫处是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于1919年3月在北京设立的,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家由国家管理的专门从事生物制品科学研究和生产,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永久性卫生防疫机构 ...
1920年2月21日-28日
中国解剖及人类学会成立 中国解剖及人类学会成立。
1921年 谢观 《中国医学大辞典》 中医工具书。由医家谢观编纂,成书于1921年。近代
1922年 恽铁樵 《群经见智录》 批驳余云岫攻击《内经》之谬说而作。本书对《内经》理论大胆提出了新见解,对学者有颇多启发。
1924年 恽铁樵 《伤寒论研究》 《伤寒论研究》在中西汇通的观点上,注释、补正、阐发《伤寒论》原文。
1922年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通过的纲领中第七项明确规定:工厂设立工人医院及其他卫生设备,保护女工、童工。
1925年 民国政府 民国政府禁止把中医课程列入医学教育规程 当局禁止把中医课程列入医学教育规程。
1925年(中华民国十四年)
杭州医学院 1925年(中华民国十四年)创办。
1926年
中国生理学会成立 中国生理学会成立。伍连德肺鼠疫论文发表。
1927年
近代一系列医学院成立 广州第一中山大学医学院成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在上诲成立。北平大学医学院成立。哈尔滨医学校奠基。
1927年 曹炳章 《增订伪药条辨》 曹炳章著《增订伪药条辨》。
1928年
1928年设立卫生部,建立中央医院 毛主席在《井冈山斗争》一文中强调:“用中西两法治疗”疾病。设立卫生部,建立中央医院,扩充中央防疫处与教育部合组医学教育委员会,颁布药典等,两年后,又撤销卫生部, ...
1929年
公布国民政府行政院卫生部组织法 1929年公布国民政府行政院卫生部组织法,同时公布全国卫生行政系统大纲、药师暂行条例及医院、药商,麻醉品等管理规则等。上海中法大学及济南齐鲁大学医学校、药学校开 ...
1929年
废止中医案 “废止中医案”是指在1929年(民国18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
1929年2月 国民政府卫生部 反对“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 晚清时期,西方医学大规模输入中国。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临床诊断学为特征的西医在中国大行其道。 中西医学毕竟属于两种异质医学体系,并存局面 ...
1930年1月
中央国医馆 1930年1月,裘吉生、蒋文芳等人提议设立全国性中医药学术机构中央国医馆。1930年得到通过。
1930年 张锡纯 立达中医馆 张锡纯1930年在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材。
1931年
中央国医馆成立 「中央国医馆」成立,致力推动中医科学化思潮。
1931年 承淡安 《中国针灸治疗学》 《中国针灸治疗学》,针灸专著,为承淡安著,初版于1931年。该书是作者“爰将收集各书,参以心得,益以最新生理,互为考证,删繁节要”而成(《中国针灸治疗学叙言》) ...
1933年 吴炳耀 《针灸纂要》 《针灸纂要》介绍针灸取穴法,附有歌谣、解剖图谱、经穴彩图等。
1933年
卫生运动纲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卫生运动纲要”。
1934年
国家麻醉药品管理处建立 国家麻醉药品管理处建立。
1935年
东南大学医学院 1935年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成立。
1935年 谢观 《中国医学源流论》 谢观著《中国医学源流论》。
1935年 《中国药学大辞典》编委会 《中国药学大辞典》 《中国药学大辞典》是我国第一部收载药学学科词汇量最大的工具书。


国民党政府颁布“中医条例” 国民党政府颁布“中医条例”,当中仍充满歧视中医的内容。
1936年 曹炳章 《中国医学大成》 《中国医学大成》辑录魏、晋至明、清历代重要医着及少数日本医家著作。
1937年 蔡陆仙 《中国医药汇海》 蔡陆仙等编《中国医药汇海》
1941年
中国医科大学 毛主席为延安中国医科大学题词“软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20世纪上半叶
经社八才子 正20世纪上半叶中医领军人物程门雪、章次公、盛心如、严苍山、张赞臣、秦伯来、陈存仁、余鸿孙并称经社八才子。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 召开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确定「中西医结合方式」的卫生行政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中国医药学时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使传统医学得到长足发展。中药应用得以扩大,新药研制与开发得以促进,不断走出国门,中医药疗保健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 ...

年代 人物 标题 事迹/成就


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 ...
1949年
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北京中医药学会 北京中医学会成立。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50年8月 卫生部 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于1950年8月在北京召开,会议,交流和总结了过去卫生工作的经验,讨论并确定了新中国卫生建设的方针。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421 ...
195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接收协和医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接收协和医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中医进医院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发展问题的重视,对相关政策的选择和制定,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4年10月20日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大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 1954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的社论,认为发展中医就是“如何通过认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逐渐使它和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的 ...


中医研究院成立 大规模创办和发展中医药诊疗和科研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在经历过短暂波折之后,国家开始鼓励并创办大量中医药诊疗和科研机构。自1955年卫生部取消禁止中医用白纸处方和 ...
1956年
中医学院成立 中医学院相继在成都、上海、北京及广州等成立。同年举办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1956年 卫生部 中医司成立 1956年,我国成立了卫生部中医司 ,后来改称中医局 ,再后来又改称中医药管理局 ,这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医药管理局。
1956年
北京中医学院 北京中医学院学校创建于1956年,原名北京中医学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 ...
1956年
成都中医学院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名成都中医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 ...
1956年
上海中医学院成立 上海中医药大学创办于1956年,简称“上中医”,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
1958年
广州中医学院 广州医学院创办于1958年,近半个世纪的薪火相传,学校坚持发扬广医大学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实施"学科强校、人才兴校、附属医院组团发展" ...


中医药社会贡献 中医作为一门实践医学和临床医学,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对人的疾病与健康具有独特而实用的价值。在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前的几千年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十分重要 ...
1962 卫生部 中医学院教材会议 1962 ,高等中医院校统编的第一版中医教材正式出版。
1962年
高等中医院校统编的第一版中医教材正式出版 高等中医院校统编的第一版中医教材正式出版。
1962年
中国第一批脊髓灰白质炎减毒活疫苗制成 中国第一批脊髓灰白质炎减毒活疫苗制成。
1974年12月
针刺麻醉 1974年12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针麻专业会议上,将针麻原理研究分为穴位与针感、经络感传现象、体表内脏联系途径、针刺调整作用、针刺镇痛作用五个方面,针刺镇痛原理研 ...


组件学术团体 1979年,中华中医药协会成立。1981年,世界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198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2003年,世界中医药学 ...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中医入宪 1982年,《宪法》写入“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使得支持中医成为基本国策。中医院校、中医院、研究机构的规模不断增大,有目共睹。
1982年
《宪法》 《宪法》写入“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中药资源普查 1983—1987 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对国内各辖区中药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及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1985年
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 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
1986年
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成立 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成立。
1987年
世界针灸学联合会在北京成立 世界针灸学联合会在北京成立。
1989年
中医出版社成立 中医出版社成立。
2005年
中医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草案 中医药管理局向文化部报送了《中医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草案》


中西医并重 将“中西医并重”作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一。
2006年5月25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首次列入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对外公布,我国中医药有9个项目首次列入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2007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一次指出中西医并重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一次明确指出要“中西医并重”、“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赋予中医合法的地位。
2009年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及《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委高度重视,对中医药予以重点支持。为充分发挥中医药 ...
2009年6月19日 30位国医大师 国医大师 6月1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在京召开国医大师表彰暨座谈会,对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首届评选出的30位“国医大师”进行表彰,以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推动中医 ...


民族医药 随着人们对民族医药这一奇葩认识的不断加深,药物需求量的不断加大,民族医药已经开始从区域的和自然经济的状态中逐步走上了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2015年10月5日 屠呦呦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 ...
2016年12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通过。
2017
世界中联声明:针灸科学性不可否认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出声明,认为将针灸归为“伪科学”是不正确的,针灸的科学性不可否认。声明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 ...
2017
商务部等16部门鼓励中医药类老字号开办中医医疗机构 2017年2月6日,商务部等16部门印发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中医药类老字号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将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 ...
2017
岐黄工程实施 2017年3月1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印发《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选拔造就百名中医药领军人才,遴 ...
2017
《“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印发 2017年6月12日,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印发《“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立更加协同、高效、开放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解决 ...
2017
中国针灸研究结果登顶级医学期刊JAMA 2017年6月27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 ...
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 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组织召开中医药法宣传贯彻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王晨强调 ...
2017
针刺加西药联合治疗PCOS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全文刊发 2017年7月13日,由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妇儿病团队首席科学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吴效科教授领衔完成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针刺联合西药克 ...
2017
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首个中药材术语标准 2017年7月21日,《IOS18662-1:2017中医药-术语-第一部分中药材术语》国际标准已正式出版发布,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出版的首 ...
2017
美国权威医药杂志首次中英文刊登中药复方论文 2017年8月21日,卞兆祥团队历时十余年撰写的两篇关于中药复方临床试验报告规范的论文,被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权威医药杂志《内科医学年鉴》上。这是该杂志自192 ...
2017
新版药典编制大纲:实现中药标准继续主导国际标准制定 在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新一届药典委员会全体委员审议通过了《2020年版中国药典编制大纲》(以下简称《编制大纲》),为全面启动2020年 ...
2017
首届中西医肿瘤国际论坛在京召开 2017年9月15-18日,国家癌症中心首届中西医肿瘤国际论坛暨世界中联肿瘤经方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在京召开。会议主题是“汇聚中西,整合抗癌”,中美 ...
2017
澳门举办传统医药国际合作论坛 “2017中国(澳门)传统医药国际合作论坛”在9月27日开幕。本届论坛以“传承、创新、国际化”为主题,吸引了6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业监管人士、研发机构专家以 ...
2017
“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走进波兰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展于2017年10月10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维斯瓦大学开幕,标志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系列活动走进波兰。
2017
第十四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在泰国召开 由总部设在北京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泰国中医师总会承办的第十四届世界中医药大会暨“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周于2017年10月21-22日在泰国曼谷举行。国家 ...
2017
2017年度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揭晓 2017年11月26日,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办的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会上颁发了“终身成就奖”“突出贡献奖”“科学技术奖”“学术著作奖”。国医大师王 ...
2017 国医小镇 热烈庆祝中医药历史文化浮雕景观长廊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 2017年11月26日上午,由广东省中医药局指导,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市岭南中医药博览园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医药历史文化浮雕景观长廊揭幕暨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
2018年
中医药霸占两会热点话题 2018年政府报告秉承十九大精神,强调要“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 业内表示,“这是我最振奋的一点,它符合国情,也符合民众的需求。希望中医医生能树立行业 ...
2018年
中医专长首次考核开启 2016年12月25日《中医药法》出台,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随后2017年12月20日,国家性政策《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正 ...
2018年
“世界中医药日”诞生 2018年11月17日至18日,堪称“中医药会议之最”的世界中医药大会在意大利罗马迎来了第十五届。 第十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上,经世界中联理事会审议通过,正 ...
2019年
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成立 2019年3月12日,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陈冯富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2019年
中医药内容纳入“一带一路”成果清单 2019年4月22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题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的报告。报告指出,自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 ...
2019年 屠呦呦 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凸显新中国成立70年中医药事业成绩斐然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 ...
2019年
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 ...
201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颁布,明确“坚持中西医并重” 2019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颁布。这部法律将于2020年6月1日起施行,对中医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疗卫生服务秩序等 ...


中医药走向世界 中国中药业界运数十年来用现代医学手段进行提纯和萃取,从而明显增强药效,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国际化标准运用,都立竿见影地证明了中药的有效性,中药已经走上国际舞台。 ...

 

上一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推进会议在益都校区召开 下一条:第一批西学中实践技能考核在我院顺利举行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版权所有